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崑劇折子戲專題
Reading Kunqu Opera Excerpts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李惠綿 
課號
CHIN7426 
課程識別碼
121 M250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三8,9,10(15:30~18:20) 
上課地點
綜402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8人
外系人數限制:2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CHIN7426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明嘉靖、隆慶年間(十六世紀中葉),魏良輔以崑山腔為基礎,融合明代其他三種聲腔,加以改良,名曰「崑山水磨腔」。此後,凡以崑山腔演唱之戲曲稱曰「崑劇」。2001年崑曲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頒發「世界首批人類口述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」,成為古典戲曲瑰寶之一。摘自元雜劇、宋元戲文、明清傳奇的「散齣」,以崑山腔搬演,稱曰「崑劇折子戲」。崑劇盛行之後,直到清嘉慶初年長達將近兩百五十年之久(約1558~1800),成為劇壇主流。
崑劇不僅是案頭的文學藝術,也是場上的表演藝術。本課程將配合觀賞視聽資料,使「文本」(墨本)與「表演」(臺本)有更具體靈活的對話。進行研讀折子戲之前,將先導讀清代李漁《閒情偶寄》「演習部」,以其劇場藝術論作為折子戲改編與演出的理論基礎。其次安排生、旦、淨、末、丑等不同行當的表演藝術,規劃每週單元。
歷來,崑劇折子戲呈現幾種不同的藝術形式:(一)情節獨立自足的單齣演出,折子戲表演以此類形式最多,例如〈春香鬧學〉、〈彈詞〉等。(二)情節因果繫聯的雙齣演出,例如〈拾畫‧叫畫〉,〈借茶‧活捉〉等。(三)用四到六齣折子戲串連「小全本」,例如《玉簪記》串演〈琴挑〉、〈問病〉、〈偷詩〉、〈催試〉、〈秋江〉;《白羅衫》串演〈井遇〉、〈庵會〉、〈看狀〉、〈詰父〉。
本課程將以上述三種折子戲的藝術形式,每一齣折子戲擬先導讀原著文本(墨本),繼而觀賞演出本(臺本)。分析藝術家如何琢磨錘鍊,將墨本改編為臺本,增添曲文賓白、改編情節、融入表演元素等等,成為定型的經典折子戲。事實上,從墨本到目前可觀賞的臺本,未必是直線過程,比如湯顯祖原著《牡丹亭》的〈拾畫〉與〈玩真〉,歷經一些改本,舞台本同時汲取鎔鑄原著與改本,琢磨錘鍊,終於定型。這些都是本課程設計的專題。 

課程目標
崑劇折子戲的搬演,自康熙末葉迄乾嘉之後,經過琢磨錘鍊,逐漸成為獨特的表演體系,在臺灣舞台演出,已經是不可或缺的劇種。近十年來,研究戲曲者面臨斷層現象,深感憂心。本課程固然期待有心治學戲曲的研究生得以藉此窺探門徑,也期望引領愛好文學藝術的研究生閱讀崑劇折子戲文本,學習鑑賞崑劇的表演藝術,開拓人文藝術視野。同時,藉由戲曲文本與表演之間的觀照,訓練治學方法,培養問題意識,以及論文寫作的能力;希望經由師生的交流對話,讓研究生學習思辨表達的能力。 
課程要求
1折子戲皆摘自全本雜劇、宋元戲文、明清傳奇之散齣,故需事先預習該齣折子戲的原著文本。
2每個單元輪流上台報告。
3學期報告初稿。
4學期報告修訂稿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 
指定閱讀
待補 
參考書目
1. 陸萼庭:《崑劇演出史稿「修訂本」》。臺北:國家,2002年。
2. 陸萼庭:《清代戲曲與崑劇》。臺北:國家,2005年。
3. 胡忌、劉致中:《崑劇發展史》。北京:中國戲劇,1989年。
4. 曾永義:《戲曲之雅俗、折子、流派》。臺北:國家,2009年。
5. 王安祈:《崑劇論集:全本與折子》。臺北:大安,2012年。
6. 陳芳:《崑劇的表演與傳承》。臺北:國家,2010年。
7. 徐扶明:《崑劇史論新探》。臺北:國家,2010年。
8. 顧兆琳:《崑劇曲學探究》。上海:中西書局,2015年。
9. 顧篤璜、管騂:《崑劇舞臺美術初探》。臺北:國家,2010年。
10. 宋光祖主编:《折子戲賞析》。上海:上海書店,2011年。
11. 林逢源:《折子戲論集》。高雄:復文,1992年。
12. 陳為瑀:《崑劇折子戲初探》。鄭州:中州古籍出版社,1991。
13. 劉月美:《中國崑曲裝扮藝術》。上海:上海世紀:上海辭書, 2009年。
14. 王寧:《崑劇折子戲研究》。安徽:黃山書社,2013年。
15. 王寧:《崑劇折子戲敘考》。安徽:黃山書社,2011年。
16. 陳芳:《花部與雅部》。臺北:國家,2007年。
17. 吳新雷:《吳新雷崑曲論集》。臺北:國家,2009年。
18. 李曉:《古典戲曲與崑曲藝術論》。臺北:國家,2011年。
19. 顧聆森:《聆森崑曲論集》。臺北:國家,2014年。
20. 顧聆森:《崑曲演唱與劇論──《聆森崑曲論集》續編》。臺北:國家,2015年。
21. 李惠綿:《戲曲表演之理論與鑑賞》。臺北:國家,2006年。
22. 李惠綿:《戲曲新視野》。臺北:國家,2008年。
以下為《崑曲與傳統文化研究叢書》
(瀋陽:春風文藝,2005年)。
23. 王安葵、何玉人:《崑曲創作與理論》。
24. 顧聆森:《崑曲與人文蘇州》。
25. 宋波:《崑曲的傳播流布》。
26. 王甯、任孝溫:《崑曲與明清樂伎》
27. 王廷信:《崑曲與民俗文化》。
28. 劉禎、謝雍君:《崑曲與文人文化》。
29. 熊姝、賈志剛:《崑曲表演藝術論》。
30. 周育德:《崑曲與明清社會》。
31. 《中國的崑曲藝術》編寫組:《中國的崑曲藝術》。
33.吳新雷:《二十世紀前期崑曲研究》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口頭報告 
30% 
 
2. 
學期報告初稿 
40% 
 
3. 
學期報告修訂稿 
3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6  緒論:崑劇歷史與折子戲發展概述 
第2週
9/23  折子戲改編與演出的理論基礎:《閒情偶寄》「演習部」 
第3週
9/30  1元雜劇與明傳奇體製規律
2元雜劇《竇娥冤》與折子戲〈斬娥〉〈辯冤〉 
第4週
10/07  元雜劇《西廂記•拷紅》 
第5週
10/14  明傳奇《西廂記•堂前巧辯》與折子戲〈拷紅〉 
第6週
10/21  元雜劇《東窗事犯》 折子戲〈掃秦〉 
第7週
10/28  明傳奇《牡丹亭•驚夢》
折子戲〈遊園•驚夢〉
 
第8週
11/04  明傳奇《牡丹亭•拾畫•玩真》
折子戲〈拾畫•叫畫〉
 
第9週
11/11  明傳奇《爛柯山》 折子戲〈逼休〉〈潑水〉 
第10週
11/18  明傳奇《玉簪記》小全本 折子戲〈催試〉〈秋江〉 
第11週
11/25  明傳奇《琵琶記•糟糠自厭》
折子戲〈吃糠•遺囑〉 
第12週
12/02  明傳奇《琵琶記•乞丐尋夫》
折子戲〈描容•別墳〉 
第13週
12/09  《白羅衫》小全本:〈井遇〉、〈庵會〉、〈看狀〉、〈詰父〉 
第14週
12/16  汪廷訥《獅吼記》小全本 折子戲〈跪池〉 
第15週
12/23  明傳奇《水滸記》 折子戲〈借茶•活捉〉 
第16週
12/30  明傳奇《勸善金科》 折子戲〈下山〉 
第17週
1/06  清傳奇《長生殿•埋玉》 折子戲〈埋玉〉 
第18週
1/13  學期報告